前言: 这两天人民币贬值闹得慌,想起一篇文字,能有启发,挺有意思。作者无从寻觅,特致谢意。
1992年,我去了俄罗斯,那个时候的俄罗斯,正好处在休克期,刚去的时候,一个美元换两百卢布到四百卢布之间,一个美元换7到8个人民币之间。
那个时候的中国人,忽然觉得在老大哥年前牛逼了,有钱了,也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,以我为例,曾经换了一万卢布,25元的币值,厚厚一小沓,在莫斯科的街头,看见一个乞丐,就给一张,绝对的一个傻逼诺维奇一个,早知道,那个时候,一杯高纯度的酸牛奶,才40卢布一杯。换算到现在超市里,应该是28元人民币左右。
某一天,去阿尔巴特大街买东西,从大概东口进去的时候,一个美元换四百到五百卢布,当我走到中间位置的时候,大街上的气氛明显变化,很多人都惊慌失措的,然后就看到那些挂着纸牌的换汇者,急匆匆的把汇率修改成:一个美元换两千卢布了。
摊位上的物价倒是变化不大,我还是一两千卢布的价格,买了一本黄色读物。
后来知道,当天发生了谋反叶利钦的事件,所以汇率在我溜达的过程中,发生爆贬。
但我感觉,汇率贬值,不代表购买力贬值,卢布的购买力并没有太大变化,尤其是食品价格,相对很稳定。
我们即将面临一个类休克的时期,请不要惊慌,因为我们比俄罗斯拥有的优势就是,我们的轻工业发达太多了,汇率贬值,不会影响到有工作的阶层,除非我们学叶利钦和金二世,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币。
但最后的告诫就是,配比一些美元等外币,没有坏处的。
这段经历给我印象非常深,现在还觉得就在眼前,当时的人们,茫然无助的表情,换汇者匆忙修改汇率的样子,说起来就好像电影特写一样,在眼前闪现。
当时一个俄罗斯女教师的工资,五万卢布。一张粉红色的票子,就是她辛苦一个月的收入,曾经的她,拥有五万金卢布的存款,那曾经是非常巨大的一笔财富。
但很可惜,解体了,改制了,新卢布取代旧卢布了,她的巨额存款,只能花一个月,这就是休克疗法。
但是休克疗法也拯救了一些人,那些先知先觉的人,提前换美元的,敢于弄潮的人,等等等等。
以我在俄罗斯的经历告诉我,提前换美元的人,都是最聪明的,后来也都发了财。
资源、粮食估计会出大麻烦,但只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,我们就不怕!
我比较担心那些根本没有忧患意识的人群,出事儿之后,恐怕会连番上演打砸售楼处的戏码,那样会伤及无辜的。
是很可怕,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前做好准备,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都要做好。
当年刚去的时候,一辆摩托车大概8000卢布,美元1比400卢布,当时觉得有点儿贵,就没买。结果后来要回国的时候,摩托车变成十几万卢布了,当然,美元变成1比2000卢布了
所以我希望看过本文的朋友能记住一句话,真到那个时候了,可以买一些价格暴跌的资产。
暴跌开始,无一幸免,全会跌,但跌到一定的份上,那些真正具备价值的商品,就会率先止跌回升。那些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商品,则会慢慢恢复到合理价位。
这是价值观的问题,也许我们认为一辆摩托车哪怕是低配的,也必须值钱。但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,低配的摩托车远不如低配的拉达轿车实惠。
俄罗斯的冬天非常冷,而且他们属于传统欧洲的城市建筑风格,市中心是集中消费区,人群都聚居在郊区,因此平时采购聚会什么的,都需要借助交通工具。那么开车和开摩托,区别就非常大了。
再有,在那个极端时期,人民最关注的是吃饭和穿衣,摩托车这些暂时根本无用的东西,哪怕20美元也嫌贵。
我在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时期,去到了俄罗斯,所以潜意识里,总是觉得未来会潜藏危险,所以我总是会寻找那些能够即时变现的机会。
美元,商业地产,真正的小型加工企业(大的买不起),必须的工具如摩托车,具备高附加值的公司股票。具备耕作条件的农田,等等吧,我想我能参与投资的,就是这些了。
当时去商场,货架空的吓人,买鸡蛋的时候,五盘,只有五盘,就告磬。后面的马达母,无奈的看着我笑,现在想想,很是作孽的年少轻狂。
买烟,他们都是一根一根的买,我是一条一条的买,现在回想,为什么没人揍我一顿。国人的自私,我就是典范之一。
食品,老师家里每个礼拜给她送土豆,那是她的口粮,但还是花钱给我配了眼镜,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母爱。她还教了我一些英语,德语和西班牙语。还挤出有限的钱带我去郊区的教堂还有圣彼得堡,领着我去听歌剧看芭蕾我想给她钱,人家不要。后来还替我申请免试资格。唉,每到发工资的日子,她都会穿最好的服装,然后小心翼翼的将一张面值五万的钞票放进口袋,这是真正的尊严,素质高,就高在她的身上。
但这些都不是生活,实际的生活就是,卢布的购买力真的没下降多少,四百卢布可以买到一大块黑面包,撒上盐,蜂蜜,奶油,可以吃两天。酒也一样,拙劣,高度,两千卢布一斤。足够喝两天。取暖的事情纯粹谣言,我从来没看到有人喝甲醇或者烧报纸取暖。
对了,起码我在的时候,仍然在坚持免费医疗,有一次哥们被捅伤,医院的救治粗暴且残忍,疼的哥们嗷嗷叫,但免费,一个卢布都没要。
所以,休克中的俄罗斯,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。死人是一定的,营养不佳,心情抑郁,嗜酒好斗,都是死人的原因,但自古至今,俄罗斯人都保持着高级别的非正常死亡率,所以,休克不是人口锐减的唯一理由。
一说话就是二十多年前了,记忆在逐渐恢复中,再说一下汇率影响生活的事情吧:
那个时候,莫斯科南部有一个小城,名字叫瓦罗涅什,翻译过来叫做乌鸦与刺猬,可见早期的荒凉。
她在军事史中具有很高地位,彼得大帝的造船港,二战时,希特勒曾经认为这里是打开莫斯科的门钥匙,结果闪电战之下,这里被秒破。
后来曾经想建核电站,被市民给阻止了,哇,那可是前苏联时期。
俄罗斯的每座城市都有个市中心,这里也不例外,在那个深度休克年代,市中心开了一家意大利冰激凌店。感觉到奇怪了吗?
哪怕在汇率暴跌的年代,进口奢侈品也依旧兴旺,我去的时候,正排长队购买呢,很他妈贵,但看到马达母都在购买,贫道多有钱啊,也买。一口气花了两千卢布,六个球外加谷物碎末。五个美金左右。当年我很混蛋,这次一并忏悔。
说这个,同样想传递给大家经验,任何时候,奢侈品,都是有市场的,如果这个奢侈品的价格属于小剂量,则各个阶层都会前来参与。
所以,如果我们也休克式了,请记住这个案例,经营奢侈品。
对了,联想起四平战役了,城里都人吃人了,某个油条铺子门前,永远会有军官太太排队购买。跟冰激凌类似哦!
俄语现在已经忘记了很多,当年的哥们,只有两三个还在坚守在中俄贸易前线。现在的我,做的是非洲的贸易。关于俄罗斯的记忆,点滴零散,支离破碎,有可能存在记错的现象。但没办法了,年少轻狂,没学会写日记的习惯。
老师很虔诚,有一次我好奇使然,课堂上问她宗教问题,结果她非常高兴,并且最后总结说:谈论宗教,比教你们课本有意义的多。
很多教堂、修道院不允许女人穿裤子进去,只能穿裙子,这都什么破规定。有一次去的时候,老师特意把羽绒服掀起来让马达姆看她的裙子,那一瞬的裙底风光,至今回想,仍然是心痒难耐。
那个时候的俄罗斯,确实太贫瘠,国内的破皮夹克,可以卖到2万卢布,当时一个美金换400左右卢布。基本算是20%的利润。不过当时年龄小,没觉得亏不亏,估计当时某些人的利润差在50%左右。
再就是一瓶酒外加一些面包和奶酪之类的,可以跟流莺包夜风流。而流莺包括了学校里的同学。
这些都是休克造成的惨况。但只要还有工作,就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。老师很穷,家里是乡下的,寄住在友人家里,通过家庭教师和家务活来抵充房租。说来很奇怪,欧洲人非常喜欢聘请个家庭女教师住家里。简爱、理智与情感、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作品中,层出不穷。
尽管她的生活很拮据,但依然在攒了将近一年的钱之后,请我们去女房东家里吃了一顿大餐,各种沙拉、土豆烧牛肉、肉饼、豌豆汤、红酒、白酒。等等吧。说这些是忽然领悟:
即使在深度休克之中,我们也要努力保持美好的生活态度。有尊严、有底线的活着。
自觉有序排队的俄罗斯人,插队可耻
闻名世界的芭蕾舞团
从门捷列夫到米哈伊尔•罗蒙诺索夫,从列夫·托尔斯泰到亚历山大·索尔仁尼琴,俄罗斯人为人类近代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当时的俄罗斯人的医疗、教育、养老之类的问题,如果大家没有在那个时期去亲身经历,百业凋敝,民生飘零,还经常战乱不断,恐怕很难想象这些人是怎么活下来的。
其实,他们那个时候仍然坚持免费医疗和福利供暖。我们在那边经常以感冒为由不上课,俄罗斯人感冒的症状就是脑袋疼,所以他们很讲究戴帽子。前两天看克里米亚风波中的新闻,里面的人几乎都带帽子,平民和士兵都带。这是他们的民族习惯。
话说回来,他们也有药房,需要凭处方购买。但当时那么个环境下,只要有钱,就给你药。不过药品稀缺,只有一些小塑料瓶子,里面是各种颜色的药。中国人有时候会讲述自己的症状,然后买药的会给你推荐。你说是否有效?实在难以言表。更多的中国人是从国内带药过去。
那次遭遇打劫,我们护送那个被刀子捅伤的哥们去医院看病,那一天,我们坐在冰冷的走廊上,因为缺乏维修,大部分的灯泡都坏了,跟其他建筑里的走廊一样,昏暗中,显得很安静。只有哥们在里面接收救治的时候,不断传来惨叫声。我们当时就知道,没打麻药,刮骨疗伤。
救治过程中,又来了一个病人,是因为酒后斗殴受伤过来的,警察也来来往往,但大家都很懈怠,敷衍的填写几张表格之后,就只剩下伤员和伤员家属了。
听着哥们的惨叫声,等待的俄罗斯人很骄傲,仰着鼻梁折断,鲜血淋漓的一张丑脸,乌鲁乌鲁的跟我们聊天。大家都懒得搭理他,甚至想再揍他一顿,让他彻底休克才好。
这次看病,没有挂号费,没有诊疗费,更没有红包。医生只是把我们的学生证信息抄写下来,作为医疗保险的凭证。然后就放我们走了。
同学的姐姐得了急性肝炎,但其实至今我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病,总之,她被直接送到医院手术,然后又被送到疗养院隔离修养。因为她的病可以传染。所以,现在回想,没准是肺结核。
她也没怎么花钱,手术费、疗养费都没花钱,并且疗养院的伙食竟然还不错,每天都有汤、黑面包、肉类、鱼类。疗养院的环境非常好,男性家属不允许去病房探视,所以我们经常坐在花园里聊天。初春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树冠照在身上,暖洋洋,懒洋洋。浓郁的绿色中,是深处异乡的几个中国人。当地的病人没多少钱,所以除了伙食之外的营养品很少,中国人带去的水果、白面包、糖果、饮料,到后来都会被分享。
疗养院里面的电话很多,貌似一层或者一个病区都会有两个,全部免费。有时候同学的姐姐需要什么东西了,就打电话到宿舍这边,我们也经常拨电话过去,问她有什么要求。
其他的,还有几个同学得了阑尾炎、发高烧什么的,都会安排住院,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也都是全免。
总之,当时的俄罗斯医疗,硬件不错,软件太差,医生懈怠,药品有问题。但对于身体强壮的俄罗斯人来说,足够抵御病痛了。
哪怕是我们这种所谓的大学生,学费也很低,他们由于汇率变动的很剧烈,所以学校经常调价,但每次调价都追不上汇率贬值的速度。
五千卢布,三万卢布,五万卢布,十万卢布,这些钱你说能干点儿什么?五万卢布后来只是一个老师的月收入,却可以让一个中国学生学习一年,并且还包括住宿费。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留学的名义来到俄罗斯之后,他们才逐渐领悟到教育,原来也可以成为产业。现在的俄罗斯大学,留学的学费绝对不低了。
但对本国人的学费绝对低廉,我前面回帖介绍到的俄罗斯人,都是以各种理由和身份住进学校的。养老
这个我接触的少,不好说:老人都有退休金,很少,根本不够。但他们都会有几个乡下的亲戚,就好像我的老师一样,每周、每月定期的给他们拿土豆过来。而且住房、医疗、供暖都免费,你只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够了。
年轻人则各显神通,到处找赚钱的营生。俄罗斯有很多对平民毫无用处但数量庞大的商品,在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眼中非常值钱。航母、飞机这种东西,你说值钱吗?人家当废铁卖给你,你却把他们当成了国防后盾。这种价值观的差异,使得俄罗斯人的生活,艰辛,却始终前进着,发展着。
我们不怕萧条,但如果萧条无可避免,请注意这种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商品价差现象,摩托车20个美元,很多中国人至今不敢相信。但同样的,翡翠、玉石这些东西,在俄罗斯人的眼中,究竟值多少钱?在他们看来,无非是好看一点儿的石头,在中国可以卖到上万块!中国人眼中不值钱的半导体收音机,九寸的黑白电视机,在俄罗斯人眼中,却趋之若鹜,为什么?价值观不同罢了。
首先,俄罗斯人不喜欢黄金,他们的珠宝首饰中,纯黄金的比例很少,我上面帖子说过,她们喜欢彩色的珠宝,所以我买的,跟黄金有关的首饰,仅仅是赤金的十字架。
然后,俄罗斯产黄金,但我没看到有人在炒卖黄金,当然,很多中国人都会买一点儿黄金的,但当时,国内的黄金才92元每克,所以没人倒腾这些东西!
第三,当时国内的平均收入是五百每月,95年之前,国民收入只有几百块,黄金是92到100之间一克,现如今,我们的收入是几千上万一个月啦,黄金高峰也不过是400多一克,远远没有跟上收入的涨幅。
最后,无论是我少年的记忆,还是青年的记忆,黄金保值,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,我不认为黄金可以保值,但它变现容易,所以,最多百分之五的家庭资产来配置黄金,已经足够了。
以1美元为基准,
1987年 0.9卢布
1990年 1.8卢布
1991年 170卢布
1994年 3000卢布
1995年 4500卢布
1997年 5800卢布
1998年 俄罗斯1:1000强制兑换旧卢布
1998年1月1日 6新卢布(=6000旧卢布)
1998年8月18日 9.5新卢布
1998年9月7日 20新卢布
2000年 27新卢布
2004年 28新卢布
2007年 30新卢布
2009年 36新卢布
2015年 65新卢布
27年间,卢布贬值到原来的11万分之一。
想起了列夫·托尔斯泰一句话: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未雨绸缪,无论在哪里生活,提前做一些风险防范都是必要的。
关于汇率,还要说一个好玩的事情。有次去查古巴的经济数据,发现人均GDP是八千多美元,考虑到古巴人均月收入只有几十美元,当时就惊诧了。后来再了解,这是计划经济体常见的离奇数据。无论GDPCPI汇率增长率,一切都可以规划。如果想在外汇管制国家估算真实汇率,可以参考黑市价的正负10%范围波动。
一般来说,货币崩溃的情况大约有三种:
1、政局动荡,社会失序。比如苏联、南斯拉夫解体。系统问题。
2、大规模国有化+印钞。比如委内瑞拉、津巴布韦。基础良好,打坏了一手好牌。
3、封闭之地,教士治国。比如伊朗、曹县。
上面三种情况的共同之处,就是存在对产权的严重破坏。现代的货币,本质就是信用。货币的差异,在于不同法治水平对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同。所谓硬通货币,无论美元、英镑、日元、瑞郎,都是优良法治下的高信用货币。当一个地方产权失去保护,社会就会无序,经济就会崩溃,钞票不如草纸。
产权的概念,是理解社会变迁的关键点。比如近邻日本,竟然有百年以上企业26000家,占世界百年老店的80%,其中二百年以上的企业有3146家,也是遥遥领先。甚至,日本还有七家具有千年历史的企业。有了良好的产权,文明与财富才能传承,这正是匠人精神的坚实根基。
理解大时代,更需要的是判断力。